当前位置: > 九游会老哥吧 >
九游会老哥吧央广网成都12月6日消息(记者 郑轶 通讯员 谷峰 张舒)12月3日,由中铁二院承担全线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从前期研究到勘察设计,再到配合施工,中铁二院始终坚持技术支撑、创新驱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项目规划建设。中铁二院总经理扈森表示,中老铁路是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开放之路、幸福之路,寄托着两国人民的殷殷期盼、承载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凝聚着二院人服务交通建设的初心与铸造精品工程的匠心。
中南半岛六国,老挝是唯一的“陆锁国”,全境23.68万平方公里,80%为山地和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且多被森林覆盖,其中川圹高原海拔2000-2800米。”五年多来,中铁二院总工程师谢毅用脚走遍了中老铁路沿线年,被任命为中老铁路设计总体后,谢毅首次到老挝考察,第一印象是“多山缺路,交通极度不发达”。不过他还是满怀信心,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铁二院就已开始着手中老铁路前期勘察设计工作,扎实的技术储备为后来中老铁路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很多干线铁路一样,二院人始终走在最前头,我们就是要开拓,做好让项目从无到有的所有准备。”谢毅说。在2010年至2015年间,中铁二院地勘、测绘人员前往中老沿线,穿越热带雨林、无人区,克服种种自然和气候困难,成功完成了线路区域详细地质勘察资料。这些研究为推动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近一年多来,中铁二院副总经理、西南指挥部指挥长杜建军出差最多的地方就是云南,到访最频繁的项目就是中老铁路,杜建军来来回回走了太多遍。杜建军说:“中老铁路意义重大,二院能够承担更是使命光荣,只有盯着现场才放心,只有来到一线才能更加全面掌握工程进度,才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期望,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杜建军代表着广大二院人最朴素的想法,使命在肩,全力以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要做好做优工程勘察设计,还有一系列难题拦在二院人面前:一是地形困难、交通不便;二是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程艰巨;三是老挝段地形、地质、水文等基础资料缺乏。
面对诸多困难,二院在勘察方法、科学选线上进行了多种创新,这一点,分管中老铁路的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郑天池再熟悉不过。中老铁路秉持构建绿色景观长廊、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设计定位,旨在守护好线路所经区域的绿水青山。勘察设计团队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和高精度电子水准仪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研发三维断面自动采集系统,来克服交通不便和植被茂盛给野外勘测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获得设计所需地形图、纵横断面图等资料;采用卫星图像、航空图片遥感解译等非接触手段开展大范围现场区域地质调绘,重点使用钻探、物探等开展地勘工作,以获得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减灾选线理论与方法,优选出符合功能需求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线路方案。“我们的选线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再到工点,逐步找到最优方案”,郑天池说起选线方案的时候,当初踏勘现场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随着中老铁路蓬勃生长,昂扬向前,高桥长隧,已经成为了中老铁路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们见证了一座世界级大桥的建成。这便是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大桥全长832.2米,有4个桥墩,其中最高的3号桥墩达154米,相当于54层楼房的高度,位居同类桥梁世界第一。这样的高度之下,在不通过火车的情况下,桥墩底部都要承受约15万吨的重力。然而,由于断层和滑坡体较多,地底结构不足以承受如此大的重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铁二院先后邀请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桥式方案研讨会,最终提出由两个钢筋混凝土空心墩通过墩顶横梁和中间“X”型钢结构横向连接的施工工法,在确保承重达标的前提下,可减轻桥墩重量达30%。这一国内首创的工法也为世界同类型铁路桥梁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一隧之隔、依山相伴的南溪河四线米,大桥创新性的采用双柱式八字型墩,其中大桥10号桥墩高度达127米,为国内四线铁路桥梁墩高之最。
数百公里之外,有一座连接着中老两国、穿越国境的友谊隧道。前期开展设计方案研究时,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张海波带领的团队遭遇了一个烦。“友谊隧道穿越巨厚层盐岩,成岩环境特殊,局部地段岩盐最高含量达80%,具有强烈的溶解、强烈的腐蚀及结晶膨胀、蠕变等特性,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计团队对高含盐岩地层中的隧道修建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逐步完善处理方案,同时采取“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强化材料防腐、圆形加强结构”的原则进行处理,并根据现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情况,科学施策,动态设计,优化支护参数,填补了在该地层下修建隧道的技术空白。
而回忆起中老铁路全线建设的另一座拦路虎--新平隧道,张海波更是印象深刻。隧道穿越、傍行多条深大断裂带和分支断裂,其建设难度在中国隧道工程领域可谓屈指可数。设计团队先后3次优化调整隧道辅助坑道设计方案,累计增设(调整)10个辅助坑道,开设29个施工作业面,使新平隧道做到了“长隧短打”,为隧道贯通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合龙的大桥无言、贯通的隧道无声,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是中老铁路建设者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它是中铁二院人“设计未来,创造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我与中老铁路相伴了11年,如今要通车了,就像女儿要嫁出去,反而有些舍不得了。”中铁二院磨万铁路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陈建国感慨地说。2010年以来,陈建国全过程参与和组织了项目的研究论证、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带领团队克服了安全风险高、外部条件差、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一直坚守在项目一线年的冬天,老挝遭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寒潮,气温一夜之间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那一天,也是陈建国送踏勘专家从陆路口岸归国的日子。穿着短袖的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目送车队消失在国境线的那一刻,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不断呼唤着他往前迈一步,回到祖国。但下一秒,他仍然义无反顾,开车掉头返回驻地。为了不影响现场工作,确保中老铁路按期建成通车,他已经连续800多天待在中老铁路老挝段建设现场,“我们从事的是设计服务行业,要为项目服好务、为建设单位服好务、为施工单位服好务”,这是陈建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陈建国被大家亲切地成为“小陈哥”,他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具体工程设计和现场问题处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问题?先找小陈哥”,这是在现场经常听到的声音。如今这个称呼已经成了业主和参建各方最信赖的名字。
中老铁路通车在中铁二院企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还有更多的二院人以不变的初心,带着人民的期盼、国家的嘱托、家人的思念,凭借信念与理想、智慧与担当,靠着夜以继日的努力与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开通运营。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二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表示,中老铁路的建成对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形成老挝铁路网主骨架,促进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中老合作步入新时代、助力打造中老经济走廊;对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成通车后,昆明市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仅需3小时左右,至老挝万象有望夕发朝至。未来,中铁二院将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国铁集团的统筹指挥下,高擎中国中铁“开路先锋”大旗,继续当好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开路先锋”。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和中铁二院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铁路建设管理官员研修班”近日在成都顺利结业,来自10国的62名学员参与此次研修。
中铁二院电气化铁路装备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kV架空出线GIS开关柜”顺利运达埃及Badr站2号牵引变电所并安装到位,标志着中铁二院电气化铁路创新成果应用于海外市场实现了“零”突破。该设备是中铁二院第一个完全根据IEC标准自主研发并首次走出国门的拳头产品,为中国电气化铁路装备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书写了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12月3日下午在北京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